第 75 期:37% 法则和最优停止理论
最后更新于
这有帮助吗?
最后更新于
这有帮助吗?
@Author : Lewis Tian (taseikyo@gmail.com)
@Link : github.com/taseikyo
@Range : 2024-08-11 - 2024-08-17
| |
本文总字数 4297 个,阅读时长约:7 分 58 秒,统计数据来自:。
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,只是向上走,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。能做事的做事,能发声的发声。有一分热,发一分光,就令萤火一般,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,不必等候炬火。此后如竟没有炬火:我便是唯一的光。
鲁迅 —— 《热风·随感录四十一》
奶头乐理论
蘑菇管理定律
软件工程谁应该读的书(英文)
37% 法则和最优停止理论
1、什么是奶头乐理论
奶头乐理论的前提:社会动荡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。
奶头乐理论的描述:由于生产力的不断上升,世界上的一大部分人口将不必也无法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。为了安慰这些“被遗弃”的人,避免阶级冲突,方法之一就是制造“奶头”、喂之以“奶头”——使令人陶醉的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(比如网络、电视和游戏)填满人们的生活、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,令其沉浸在“快乐”中不知不觉丧失思考能力、无心挑战现有的统治阶级。
“奶头”的形式有两种:
一种是发泄性娱乐,比如鼓励暴力网络游戏、鼓动口水战;
一种是满足性游戏,比如拍摄大量的肥皂剧和偶像剧,大量报道明星丑闻,播放真人秀等大众娱乐节目。
2、奶头乐理论的来源
这一概念来自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。
美国旧金山曾于1995年举行过一个集合全球500名经济界、政治界精英的会议,与会者包括萨切尔、老布什、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(CNN)、惠普、Sun微系统的老板等等,该会议的主旨在于为全球化的世界进行分析与规划。会议上,与会者一致认为全球化的高度、快速、激烈的竞争将使全球80%人口"边缘化",而这80%“边缘化”人口与20%搭上全球化快车的人口之间的冲突将成为今后的主要问题。
在此基础上,Sun微系统的老板格基表示,届时将是一个“要么吃人、要么被吃”的世界。布热津斯基也及时献计献策,创造了一个新词汇——tittytainment “奶头乐”,英文titty“奶头”与entertainment “娱乐”的组合,意指要使彼80%的人安分守己,此20%的人高枕无忧,就得采取温情、麻醉、低成本、半满足的办法卸除“边缘化人口”的不满。
3、奶头乐理论在中国
在中国,更适合 Titty Tainment 的翻译或许是“肥宅乐”,“肥宅”是一群只满足于待在家中,用电子游戏、虚拟社交或者膨化食品、碳酸饮料麻痹自己的人,他们抵触现实社交与工作,宁愿一个人孤独终老。大多集中在20-30岁的年轻群体。
1、什么是蘑菇管理定律
“蘑菇管理定律”指的是组织或个人对待新进者的一种管理心态。因初学者常被置于阴暗的角落,不受部门的重视,只做一些打杂跑腿的工作,有时还会被浇上一头大粪,受到无端的批评、指责、代人受过;组织或直属领导任其自生自灭;初学者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,这种情况与蘑菇的生长情景极为相似。一般在管理机构比较正式的大企业和公司里,这种情况比较多。管理者要提早认识到这种现象并加以预防利用,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!
2、蘑菇管理定律的由来
据称,蘑菇管理定律一词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一批年轻的电脑程序员的创意。由于当时许多人不理解他们的工作,持怀疑和轻视的态度,所以年轻的电脑程序员就经常自嘲“像蘑菇一样的生活”。电脑程序员之所以如此自嘲,这与蘑菇的生存空间有一定的关系。
蘑菇的生长特性是需要养料和水分,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,一般需在阴暗角落里培育,过分的曝光会导致过早夭折。古时,蘑菇的养料一般为人、兽的排泄物,虽不洁但为必需品。
从两者的关系来看,地点、养料两方面的条件给予了蘑菇的生存空间,但须为自生自灭,新进学者亦是如此。
3、管理中的蘑菇定律 一个组织,一般对新进的人员都是一视同仁,从起薪到工作都不会有大的差别。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,在刚开始的时候,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,“蘑菇” 的经历,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,就像蚕茧,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。所以,如何高效率地走过生命的这一段,从中尽可能汲取经验,成熟起来,并树立良好的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,是每个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课题。
古人云: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、“天將降大任于斯人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、饿其体肤”。吃苦受难并非是坏事,特别是刚走向社会步入工作岗位,当上几天 “蘑菇”,能够消除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,也能够对形形色色的人与事物有更深的了解,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。“蘑菇”经历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犹如破茧成蝶,如果承受不起这些磨难就永远不会成为展翅的蝴蝶,所以平和的走过生命的这一“蘑菇”阶段能够汲取经验,尽快成熟起来。当然,如果当“蘑菇”时间过长,有可能成为众人眼中的无能者,自己也会渐渐认同这个角色。
从该定律的意义可见,心态的调整对于组织的初入者,尤其是那些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大学生们很重要。现在有许多刚大学毕业的新人,放不下大学生或研究生身份,委屈的做些不愿做的小事情,如端茶倒水、跑腿送报,他们忍受不了做这种平凡或平庸的工作,从而态度消极想跳槽,这也就是现代年轻人所流露出的眼高手低的陋习。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,满怀理想抱负对未来充满信心,但“一室之不治,何以天下家国为?”连小事都不愿意做,怎么能成就大事业呢?难道天之骄子们就没有想到公司这样的管理是没有任何错误的?“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,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”,想一口吃成大胖子更是不切实际,新人需要在“蘑菇”的环境中锻炼自己。
我们关注磨菇的生存环境,适当给予关怀,不要过分施压,才能让其有良好的成长空间!
3、蘑菇管理定律的意义与思考
首先,“蘑菇管理”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,我国古代的学徒工,在刚开始学徒的时候,就是如此:师傅并不马上教你什么,只是安排学徒工做一些跑堂之类的杂事,不管学徒喜不喜欢,都必须做,而且必须做好。徒弟没有选择的权力,如果做不好杂事,也就没有了学徒的资格。现在虽然大多数行业已经没有学徒制度了,但是,“蘑菇管理定律”却还在许多单位根深蒂固地存在着,大部分“初出茅庐”的年轻人都有过一段被“蘑菇管理”的经历。
其次,“蘑菇管理”有一定的积极意义。许多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刚到一个新单位,对工作、对业务、对人事、对环境都不熟悉,不太可能马上胜任重要工作(个别优秀者除外)。这时候,经历一段“蘑菇管理”无论对单位还是对个人都是有意义的。对单位来说,不会因为初学者对业务的不熟练而给企业带来损失。对个人来说,正是积累经验、熟悉工作,历练和成长的好机会。但是,作为刚刚走出大学校门,雄心勃勃的大学毕业生来说,应该如何对待“蘑菇管理”,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。
4、如何对待蘑菇管理
主动出击
沟通交流
学会忍耐
良好心态
适应环境
我们在公司中工作,被招聘、面试人都有所经历,假如你是一个秘书,需要招聘一个人员,筛选了几分简历,决定面试4人,甲、乙、丙、丁。
每次面试之后,你有两个选择,要么聘用此人,要么拒绝。我们如何才能招聘最佳人选的机会最大,终止面试呢?
我们假设这四个人按照顺序丁>丙>乙>甲,我们面试是随机的,前提也不知道丁是最棒的,如果我们面试完这四个人,是有24种可能的,也就是4种排列。
假如我们有三种策略:
第一种策略:面试完第一人就决定录用,能录用到丁的概率是25%;
第二种策略:面试完最后一人就决定录用(前三人不要),能录用到丁的概率是25%;
第三种策略:面试完第一人不做决定,作为判定标准,一旦出现比他高的人就录用,能录用到丁的概率是46%。
假如第一个人是就是丁,后面面试的能力都比他弱,我们就自行放弃吧,选中丁的概率是为0的;假如第一个人是甲,第二个人能力都比甲好,但是录取到丁的概率是2/24;假如第一个人是乙,第二个人是甲的话,肯定不用,第二个人是乙、丙、丁就会录用,但是能录用到丁的概率就是3/24;假如第一个人是丙,只有丁比他强,因此只要丁一出现就会被录取,有6/24的可能性,以上可能性加到一起就是11/24=46%。我们发现第三种策略能选到最优人员的概率要大。
以上是 N=4 的时候,当 N 变动时,概率是什么样子的呢?
请看下表:
4
1
46%
5
2
43
6
2
42.78
...
...
...
100
37(37%)
37.1
1000
369(36.9%)
36.8
当N无限大,我们作为标准的策略就是N/e(e是自然常数),概率就是1/e,是不是很神奇。假如人数是10000,,我们采取的策略是10000/2.71828=3678,不做录取,只做标准,选中最优人员的概率为1/e=36.8%≈37%。
这就是37%的由来,因此37%是我们在做最优停止时选择标准根据样本计算的依据。
法则运用:
比如你打算在 18- 40 岁之间找到人生的伴侣,那么按照 37% 理论来的话,前一段 37% 也就是 18-26.1 岁,用来交往不同的男士,只交往不结婚。等你到了 26.1 岁的时候,坐下来确定你的“最基本的满意标准”。然后嫁给一个从那一 天开始你遇到的,第一个好于这个标准的男士,并且不再寻找最优方案。
再比如你想在一个月内买房子,那你可以用37%的时间看房子,确定“最基本满意标准”,然后从第12天开始,遇见一个好于这个标准的房子,就立即下手。
如果你一生可能要有 10 段恋爱,那么找到“那个他”的最大概率发生在拒绝 4 个恋人之后(代表 39.87% 的恋爱经历)。如果你可能谈 20 段恋爱,则要拒绝前 8 个人(那个对的人在 38.42% 处等你)
*Photo by on
最优停止理论的一个经典案例:。
| |